Side Project 專注旅人產品設計日記#1:
專注旅人是一款視覺導向、結合登山主題的專注計時 App,隨著你專注的時間越久,你的夥伴就離山頂更近一步,讓旅人帶你一起進入心流吧!
做 Side Project 初衷:
其實一開始沒有特別一定要做『專注』這個題材,一直以來,都很想要嘗試製作一款,以設計,美術,體驗為主的工具 App。因為本身是學動畫電影出身,常常會覺得,不管是動畫或是美術除了做電影,遊戲之外,一定還有更多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至於工具 App 的話,則是產品性質夠單純,較容易抓出核心功能,撇除不必要的雜念。最後則是,想要把這幾年學到的,在沒有框架與資源限制之下,看看自己能發揮到什麼程度。透過產品以及市場考驗自己身為產品設計師的能力。
為什麼選擇 專注 這題材:
長久以來,一直覺得這個題材很有意思,比起其他題材,它更依賴使用者以及這款 App 之間的情感連結與約束,要是沒有這些隱性的約束感,使用者可能時鐘按下去,繼續做別的事⋯
如此重視使用者之間連結的題材,讓我產生許多好奇心,像是使用者到底存著什麼心情去使用它?使用前後的心靈層面是否有所不一樣?隨後下載了好幾款不同的『專注』 App 把玩,以及走訪有在使用的周遭好友,發現有一部分人,內心深處是希望透過這類『專注』 App 達到自我成長,不禁讓我想起這段話,
使用者總是希望透你的產品得到更好的自己。
在專注題材的 App 更是表露無遺,頓時之間,覺得好像真的能透過 設計,美術,體驗 做出與市面上不一樣的專注 App。
為什麼選擇用 爬山 來詮釋:
某天在滑 IG 限動 ,突然發現周遭出現很多山文青,滑著滑著,就在思考…
“爬山對有些人來說,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時它既痛苦又孤獨,終點就在那,但中間的路途非常曲折,有可能還會迷路,等到你到達山頂最美那一瞬間,才會感謝自己沒有放棄,謝謝自己付出那麼多的努力;等等…!這不也是自我成長的最佳描寫嗎?”
得到此靈感後,腦袋就開始把兩者攪和再一起,很快速開始拿出了”紙筆”,畫出了整個產品最初樣貌
這或許是很容易了解的隱喻,但在思考 專注旅人 的過程,要怎麼把兩者很完美結合再一起,還是花了不少功夫。
情感設計:
每一個產品都需要自己設計原則,專注旅人也不例外,但與其說原則,不如說是設計關鍵字,分別為…
寧靜 Calm,陪伴 Accompany,旅程 Journey
這些關鍵字不僅可以協助我做出很多設計決策,更可以強化產品想要傳遞出去的體驗,讓整個產品有明顯的主軸。接下我想要跟各位分享,我是透過怎麼思考的方式,得出以上的這個三個關鍵字。這邊不要臉的想借用一下, Don Norman 的情感設計的本能,行為,反思,這三個設計層次,來描述整個設計假設思考過程。
Visceral (本能層次) — 使用者透過視覺感官刺激,產生對產品的第一印象,進而對產品的使用有更多想像。
有些專注產品 App 倡導遠離手機,放下手機,它們大多數將手機視為大家分心的主要原因。的確是在這資訊碎片化,大量資訊通知的時代是如此,但有沒有可能,使用這個 App 時候,專注畫面整體是很寧靜緩慢,就像是一副很美麗的畫,放置在桌上,頓時之間,在你的環境產生了一些化學變化,讓你可以更加專注手邊的任務。
本能層次的假設:如果專注的畫面是非常寧靜舒適,有氛圍,比起冰冷的計時器,會不會更讓人想下載嘗試?
專注畫面,從此變成這產品一個非常重要設計關鍵。
那時我發現,需要一位可以畫出很有溫度以及氛圍的插畫師,來幫助我完成這個產品。這畫面必須要讓人看到,就想要讓人直覺值得嘗試。此時,立刻想起,身邊有一個像 Jimmy 這樣才華洋溢的中年男子,即將結束一款獨立遊戲製作 Carto,馬上就聯繫他展開合作,相關的美術設定與過程,歡迎去看看他的文章喔:專注旅人App(Focus Traveller)美術開發筆記。
他的畫風總是讓你有一種,寧靜感,但卻充滿生命力。要是沒有 Jimmy 這個神隊友,為這作品灌注這麼多靈魂,這產品一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受到大家的喜愛。
另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的專注產品,計時器的設計大多數都佔滿畫面一半,我在初期思考時,也不例外(看上面的草圖就知道)。但後來發現,這樣的顯示,其實會讓人更加緊張,壓迫,好像一個未爆彈在那邊不斷提醒你。所以最後我們選擇,讓計時器在畫面上比例相對變得很小,為了讓使用者能夠更沈浸式的進入專注狀態,不過這樣的設計也有一些致命傷,就是一眼沒有辦法看出這個 App 的用途。
但有沒有可能,反而在工作場合的時候,別人看到你放置這樣美麗的手機畫面在桌上,或許會引起其他同事們的好奇心,針對產品產生更多話題,形成某種的口頭推薦的宣傳方式(希望…)。
Behavioral (行為層次) — 人在進行任何行為時,是受到反思層次控制,但卻會不自覺地被本能層次影響著。
討論這個層次時,不得不先提到產品整體的易用性設計 (Usability Design)。大部分的頁面設定都有清楚 Call to Action 按鈕,也利用簡單的動畫去強化它的存在感。唯有在專注爬山畫面,我刻意的隱藏按鈕與介面的存在,除了讓整個畫面更加沈浸,同時也讓使用者想要結束這畫面時,需要停頓一下,讓他多一秒的思緒,是否手邊的專注目標真的有達成,才去執行結束的動作(這也是為什麼結束需要長按畫面)。
除了這些在表面上的使用行為,還有一個為了讓使用者能夠,更投入專注行為而產生的重要設計 — 旅人。
這個概念的靈感是來自於,在學生時期,總是會找一群朋友去圖書館或星巴克念書,大部分的時間其實也都沒有跟對方互動,但那種陪伴一起努力感卻是很強烈。這樣的陪伴體驗,也成為了專注旅人的主軸,當旅人在努力專注前進時,同樣的專注感透過旅人,傳遞到使用者身上,一起往目標前進。
行為層次的假設:當有他人陪伴時,人是否能更加專注,更加努力完成眼前挑戰?
有了這想法後,開始進行資料收集,以及利用早期 Jimmy 的測試美術搞串一個簡單的 Prototype 進行產品的測試,三不無時,會在工作之時拿出這 Prototype 實際的感受,這產品是否真的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專注。幾次驗證下來,自己是有明顯的改善,特別是在想摸魚一下時候,眼角餘光會瞄到旅人還在往前進,馬上就回到工作上。
同一時間,開始搜尋是否已經有類似的產品存在,在搜尋過程中就發現很有名的 Lofi-Girl 也是在提供同樣陪伴感受的 YouTube channel, 總是有上萬人同時間一起觀看;另外像是 Study with me 這類型的影片也非常多。由此可見,這行為已經存在,讓我們更確定整個產品的大方向。
另外關於旅人,其實也是有想過要做類似虛擬角色 Avatar ,最後卻放棄了這想法,主要原因是,一來因為團隊只有三人時間有限,二來過去產品也做紙娃娃系統的經驗,做再多的素材,總是有人找不到像他的模樣。
經過一番思考,決定讓旅人以第三人存在這世界觀(當然如果有剛好與你樣貌類似,還是可以投射自己在旅人身上),這也讓團隊在整個角色設計上,解放許多,產生像是 淘笛熊 這樣有趣的角色。也可以在他們身上放上一些有趣的故事,像是熊背著魚,水壺裡裝的是蜂蜜所以外觀是蜜蜂圖騰。另外,為了強化旅人的存在感,我們也很大膽地使用旅人當作 App 的 Icon,讓使用者可以隨意地更換成自己喜歡的旅人。
Reflective (反思層次)- 認知與理解,是行為層次的看守者並去影響它,但與本能層次無任何關聯。
這個層次,簡單來說,當使用者經過 本能層次 (漂亮的插畫)去下載了專注旅人,透過行為層次(易用,旅人陪伴)使用了這個產品,但最後他們是否能夠,真的體驗這段簡單幾十分鐘旅程後,並跟自己說,恩這個產品我會想要繼續使用,就必須依賴這 反思層次 了。
老實說,要影響到這個層次,其實真的很難,他是需要時間累積,甚至於用過兩、三次你的產品才有可能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小幼苗。要是前面很多體驗環節出了差錯,很可能就走不到這裡⋯⋯(第一版的專注旅人,就因為不能關螢幕使用,就讓很多使用者產生困擾 ,所以我們很快就針對此問題做了修正)
對於這層次,我將希望放在登頂的那一瞬間。
反思層次的假設:透過完成第一座山,使用者會更相信自己,不時提醒自己透過專注旅程持續追求自我成長。
剛好是登山這題材,所以登頂那一瞬間,很有可能就是使用者會進行反思的時刻,所以它必須要很完美,從動畫到音樂,都要需要有一種,終於我來到這裡,然後開始回顧過去所做過的事,探索過去那個自己,與現在的自己是否有不同,假使那感受是很深刻的,或許他會想要再一次。
另外一個小故事,大家應該會很好奇,會什麼每次 Session 結束,不是用常見的 Dashboard 方式去呈現,而是日記形式吧?其實當初是打算用 Dashboard 的,但在早期的 Prototype 測試,有測試者反映這畫面其實很抽離,結束的很突然。
針對這畫面,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要如何讓這部分能夠更融入整體的世界觀與體驗,剛好那時因為這專案,把白日夢冒險王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這部電影重看了好幾遍,才突然想最後主角再登喜馬拉雅山那段 Montage 是用日記方式去表達他的心靈狀態,覺得這手法很適合 專注旅人 ,最後就成為大家所看到的樣子,沒有過多資訊,很單純的文字描述以及鼓勵語言,讓使用者可以很沈澱的反思。
結語:
講了這麼多,還是使用者的回饋,最直接可以讓我們知道,產品的設計到底有沒有在他們心中留下印象深刻的體驗,附上一些目前,支持者在 App Store 所留下評論。
“很喜歡這個App,有工作時被陪伴的感覺, 購買App後,又立馬付費購買熊旅人了。 推薦給所有遠端工作者, 會更能靜下心來,好好工作。”
“自己認真的時候 app 裡的小小人物也在認真感受自己的步伐,畫面到聲音都很療癒,謝謝你們的開發”
“用旅人爬山跟配合白噪音方式讓人覺得是個很舒壓的番茄時鐘,可惜耗電量很大,沒有螢幕休息模式,希望能有更完善的改善。”
“很有質感的 app 音樂跟畫面都很棒 只是因為螢幕需要一直顯示 希望未來可以有省電的模式 跟背景背景音可以更換 支持加油💪”
“先說這app真的很棒介面很可愛,操作上也很簡單直覺。但希望可以增加單一項目統計專心時間,以及單日/月/年的專心項目統計圖。讓使用者可以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專注度比較長。”
第一次這樣赤裸地從想法轉換成產品,並真的有機會放到市場讓大家使用,這種中間真的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 感謝『專注旅人』的團隊另外兩位夥伴,工作之餘,還要參與 Side Project 製作,以及後面默默支持的兩位好友 W 與 T ,提供我非常多精闢的建議。
產品真的還有很多進步的地方,上線後也只是開始,但很感動在上線不到一個星期,就收到的 App Store 本週推薦,也得到台灣 App Store 7月最佳 App. 或許我們真的做出了不錯的產品。
最後也邀請大家到 App Store 搜尋 專注旅人 Focus Traveller 或是直接點下載連結,如果你是 M1 晶片的 Macbook 也可以使用喔!
也謝謝認真讀完這篇文章的您,送上 Jimmy 製作的精美桌布。
這個開發日記,接下來還會與各位分享製作這產品其他面向的心得:
- MVP vs MMP vs MLP vs MDP
- 如何在工作之餘,進行 Side Project.
如果您喜歡這篇內容,請拍大力點讓我們知道!👏
也歡迎追蹤專注旅人 IG: @focustravellerco | App Store: 下載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