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 Project 專注旅人產品設計日記#1:

KHChen 陳冠宏
12 min readAug 7, 2021

--

專注旅人是一款視覺導向、結合登山主題的專注計時 App,隨著你專注的時間越久,你的夥伴就離山頂更近一步,讓旅人帶你一起進入心流吧!

專注旅人 Focus Traveller 在 iOS 平台上架中。下載連結請按我

做 Side Project 初衷:

其實一開始沒有特別一定要做『專注』這個題材,一直以來,都很想要嘗試製作一款,以設計,美術,體驗為主的工具 App。因為本身是學動畫電影出身,常常會覺得,不管是動畫或是美術除了做電影,遊戲之外,一定還有更多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至於工具 App 的話,則是產品性質夠單純,較容易抓出核心功能,撇除不必要的雜念。最後則是,想要把這幾年學到的,在沒有框架與資源限制之下,看看自己能發揮到什麼程度。透過產品以及市場考驗自己身為產品設計師的能力。

為什麼選擇 專注 這題材:
長久以來,一直覺得這個題材很有意思,比起其他題材,它更依賴使用者以及這款 App 之間的情感連結與約束,要是沒有這些隱性的約束感,使用者可能時鐘按下去,繼續做別的事⋯

如此重視使用者之間連結的題材,讓我產生許多好奇心,像是使用者到底存著什麼心情去使用它?使用前後的心靈層面是否有所不一樣?隨後下載了好幾款不同的『專注』 App 把玩,以及走訪有在使用的周遭好友,發現有一部分人,內心深處是希望透過這類『專注』 App 達到自我成長,不禁讓我想起這段話,

使用者總是希望透你的產品得到更好的自己。

在專注題材的 App 更是表露無遺,頓時之間,覺得好像真的能透過 設計,美術,體驗 做出與市面上不一樣的專注 App。

為什麼選擇用 爬山 來詮釋:
某天在滑 IG 限動 ,突然發現周遭出現很多山文青,滑著滑著,就在思考…

“爬山對有些人來說,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時它既痛苦又孤獨,終點就在那,但中間的路途非常曲折,有可能還會迷路,等到你到達山頂最美那一瞬間,才會感謝自己沒有放棄,謝謝自己付出那麼多的努力;等等…!這不也是自我成長的最佳描寫嗎?”

得到此靈感後,腦袋就開始把兩者攪和再一起,很快速開始拿出了”紙筆”,畫出了整個產品最初樣貌

這或許是很容易了解的隱喻,但在思考 專注旅人 的過程,要怎麼把兩者很完美結合再一起,還是花了不少功夫。

情感設計:

每一個產品都需要自己設計原則,專注旅人也不例外,但與其說原則,不如說是設計關鍵字,分別為…

寧靜 Calm,陪伴 Accompany,旅程 Journey

這些關鍵字不僅可以協助我做出很多設計決策,更可以強化產品想要傳遞出去的體驗,讓整個產品有明顯的主軸。接下我想要跟各位分享,我是透過怎麼思考的方式,得出以上的這個三個關鍵字。這邊不要臉的想借用一下, Don Norman 的情感設計本能,行為,反思,這三個設計層次,來描述整個設計假設思考過程。

Image Source: https://www.interaction-design.org/literature/topics/emotional-design

Visceral (本能層次) — 使用者透過視覺感官刺激,產生對產品的第一印象,進而對產品的使用有更多想像。

有些專注產品 App 倡導遠離手機,放下手機,它們大多數將手機視為大家分心的主要原因。的確是在這資訊碎片化,大量資訊通知的時代是如此,但有沒有可能,使用這個 App 時候,專注畫面整體是很寧靜緩慢,就像是一副很美麗的畫,放置在桌上,頓時之間,在你的環境產生了一些化學變化,讓你可以更加專注手邊的任務。

本能層次的假設:如果專注的畫面是非常寧靜舒適,有氛圍,比起冰冷的計時器,會不會更讓人想下載嘗試?

專注畫面,從此變成這產品一個非常重要設計關鍵。

那時我發現,需要一位可以畫出很有溫度以及氛圍的插畫師,來幫助我完成這個產品。這畫面必須要讓人看到,就想要讓人直覺值得嘗試。此時,立刻想起,身邊有一個像 Jimmy 這樣才華洋溢的中年男子,即將結束一款獨立遊戲製作 Carto,馬上就聯繫他展開合作,相關的美術設定與過程,歡迎去看看他的文章喔:專注旅人App(Focus Traveller)美術開發筆記。

Focus Traveller Concept Art by : JimmyKuang

他的畫風總是讓你有一種,寧靜感,但卻充滿生命力。要是沒有 Jimmy 這個神隊友,為這作品灌注這麼多靈魂,這產品一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受到大家的喜愛。

另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的專注產品,計時器的設計大多數都佔滿畫面一半,我在初期思考時,也不例外(看上面的草圖就知道)。但後來發現,這樣的顯示,其實會讓人更加緊張,壓迫,好像一個未爆彈在那邊不斷提醒你。所以最後我們選擇,讓計時器在畫面上比例相對變得很小,為了讓使用者能夠更沈浸式的進入專注狀態,不過這樣的設計也有一些致命傷,就是一眼沒有辦法看出這個 App 的用途。

Original Photo by Tamarcus Brown on Unsplash

但有沒有可能,反而在工作場合的時候,別人看到你放置這樣美麗的手機畫面在桌上,或許會引起其他同事們的好奇心,針對產品產生更多話題,形成某種的口頭推薦的宣傳方式(希望…)。

Behavioral (行為層次) — 人在進行任何行為時,是受到反思層次控制,但卻會不自覺地被本能層次影響著。

討論這個層次時,不得不先提到產品整體的易用性設計 (Usability Design)。大部分的頁面設定都有清楚 Call to Action 按鈕,也利用簡單的動畫去強化它的存在感。唯有在專注爬山畫面,我刻意的隱藏按鈕與介面的存在,除了讓整個畫面更加沈浸,同時也讓使用者想要結束這畫面時,需要停頓一下,讓他多一秒的思緒,是否手邊的專注目標真的有達成,才去執行結束的動作(這也是為什麼結束需要長按畫面)。

Focus Traveller: hi-fid mock up

除了這些在表面上的使用行為,還有一個為了讓使用者能夠,更投入專注行為而產生的重要設計 — 旅人

這個概念的靈感是來自於,在學生時期,總是會找一群朋友去圖書館或星巴克念書,大部分的時間其實也都沒有跟對方互動,但那種陪伴一起努力感卻是很強烈。這樣的陪伴體驗,也成為了專注旅人的主軸,當旅人在努力專注前進時,同樣的專注感透過旅人,傳遞到使用者身上,一起往目標前進。

行為層次的假設:當有他人陪伴時,人是否能更加專注,更加努力完成眼前挑戰?

有了這想法後,開始進行資料收集,以及利用早期 Jimmy 的測試美術搞串一個簡單的 Prototype 進行產品的測試,三不無時,會在工作之時拿出這 Prototype 實際的感受,這產品是否真的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專注。幾次驗證下來,自己是有明顯的改善,特別是在想摸魚一下時候,眼角餘光會瞄到旅人還在往前進,馬上就回到工作上。

Framer Prototype — (UI 超不一樣)

同一時間,開始搜尋是否已經有類似的產品存在,在搜尋過程中就發現很有名的 Lofi-Girl 也是在提供同樣陪伴感受的 YouTube channel, 總是有上萬人同時間一起觀看;另外像是 Study with me 這類型的影片也非常多。由此可見,這行為已經存在,讓我們更確定整個產品的大方向。

From Lofi Girl Youtube Channel

另外關於旅人,其實也是有想過要做類似虛擬角色 Avatar ,最後卻放棄了這想法,主要原因是,一來因為團隊只有三人時間有限,二來過去產品也做紙娃娃系統的經驗,做再多的素材,總是有人找不到像他的模樣。

經過一番思考,決定讓旅人以第三人存在這世界觀(當然如果有剛好與你樣貌類似,還是可以投射自己在旅人身上),這也讓團隊在整個角色設計上,解放許多,產生像是 淘笛熊 這樣有趣的角色。也可以在他們身上放上一些有趣的故事,像是熊背著魚,水壺裡裝的是蜂蜜所以外觀是蜜蜂圖騰。另外,為了強化旅人的存在感,我們也很大膽地使用旅人當作 App 的 Icon,讓使用者可以隨意地更換成自己喜歡的旅人。

陶笛熊 (他登頂畫面真的很歡樂…)

Reflective (反思層次)- 認知與理解,是行為層次的看守者並去影響它,但與本能層次無任何關聯。

這個層次,簡單來說,當使用者經過 本能層次 (漂亮的插畫)去下載了專注旅人,透過行為層次(易用,旅人陪伴)使用了這個產品,但最後他們是否能夠,真的體驗這段簡單幾十分鐘旅程後,並跟自己說,恩這個產品我會想要繼續使用,就必須依賴這 反思層次 了。

老實說,要影響到這個層次,其實真的很難,他是需要時間累積,甚至於用過兩、三次你的產品才有可能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小幼苗。要是前面很多體驗環節出了差錯,很可能就走不到這裡⋯⋯(第一版的專注旅人,就因為不能關螢幕使用,就讓很多使用者產生困擾 ,所以我們很快就針對此問題做了修正)

對於這層次,我將希望放在登頂的那一瞬間。

反思層次的假設:透過完成第一座山,使用者會更相信自己,不時提醒自己透過專注旅程持續追求自我成長。

剛好是登山這題材,所以登頂那一瞬間,很有可能就是使用者會進行反思的時刻,所以它必須要很完美,從動畫到音樂,都要需要有一種,終於我來到這裡,然後開始回顧過去所做過的事,探索過去那個自己,與現在的自己是否有不同,假使那感受是很深刻的,或許他會想要再一次。

另外一個小故事,大家應該會很好奇,會什麼每次 Session 結束,不是用常見的 Dashboard 方式去呈現,而是日記形式吧?其實當初是打算用 Dashboard 的,但在早期的 Prototype 測試,有測試者反映這畫面其實很抽離,結束的很突然。

針對這畫面,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要如何讓這部分能夠更融入整體的世界觀與體驗,剛好那時因為這專案,把白日夢冒險王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這部電影重看了好幾遍,才突然想最後主角再登喜馬拉雅山那段 Montage 是用日記方式去表達他的心靈狀態,覺得這手法很適合 專注旅人 ,最後就成為大家所看到的樣子,沒有過多資訊,很單純的文字描述以及鼓勵語言,讓使用者可以很沈澱的反思。

Early Mock for session summary
Movie Footage from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結語:

講了這麼多,還是使用者的回饋,最直接可以讓我們知道,產品的設計到底有沒有在他們心中留下印象深刻的體驗,附上一些目前,支持者在 App Store 所留下評論。

“很喜歡這個App,有工作時被陪伴的感覺, 購買App後,又立馬付費購買熊旅人了。 推薦給所有遠端工作者, 會更能靜下心來,好好工作。”

“自己認真的時候 app 裡的小小人物也在認真感受自己的步伐,畫面到聲音都很療癒,謝謝你們的開發”

“用旅人爬山跟配合白噪音方式讓人覺得是個很舒壓的番茄時鐘,可惜耗電量很大,沒有螢幕休息模式,希望能有更完善的改善。”

“很有質感的 app 音樂跟畫面都很棒 只是因為螢幕需要一直顯示 希望未來可以有省電的模式 跟背景背景音可以更換 支持加油💪”

“先說這app真的很棒介面很可愛,操作上也很簡單直覺。但希望可以增加單一項目統計專心時間,以及單日/月/年的專心項目統計圖。讓使用者可以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專注度比較長。”

第一次這樣赤裸地從想法轉換成產品,並真的有機會放到市場讓大家使用,這種中間真的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 感謝『專注旅人』的團隊另外兩位夥伴,工作之餘,還要參與 Side Project 製作,以及後面默默支持的兩位好友 W 與 T ,提供我非常多精闢的建議。

產品真的還有很多進步的地方,上線後也只是開始,但很感動在上線不到一個星期,就收到的 App Store 本週推薦,也得到台灣 App Store 7月最佳 App. 或許我們真的做出了不錯的產品。

最後也邀請大家到 App Store 搜尋 專注旅人 Focus Traveller 或是直接點下載連結,如果你是 M1 晶片的 Macbook 也可以使用喔!

From Taiwan App Store

也謝謝認真讀完這篇文章的您,送上 Jimmy 製作的精美桌布。

Mobile Wall Paper by JimmyKuang

這個開發日記,接下來還會與各位分享製作這產品其他面向的心得:
- MVP vs MMP vs MLP vs MDP
- 如何在工作之餘,進行 Side Project.

如果您喜歡這篇內容,請拍大力點讓我們知道!👏 
也歡迎追蹤專注旅人 IG: @focustravellerco | App Store: 下載連結

--

--